您好!欢迎访问MK体育app官网下载入口
新闻中心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辛斌 环球时报记者 杨舒宇 甄翔】本月11日,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湾区的人造肉初创企业SCiFi Foods宣布关门歇业。该公司还称,公司成立之后未向商店或餐厅销售任何产品,现已聘请有关机构出售公司旗下的知识产权和资产。这家人造肉初创企业倒闭的消息让几年前“风光无限”的人造肉行业重回人们视野。然而热潮过后,人造肉并没有走上餐桌。这个曾经被热炒的行业究竟困在哪里?未来还有市场空间吗?
成果乏善可陈、旧金山金门网报道称,SCiFi Foods 2019年成立于旧金山,其商业构想是用牛的细胞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人造肉,并宣称将努力推动人造肉成本低至普通畜牧业肉品的水平。不过,该公司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成立后吸收到的总投资额还不到3900万美元,且截至其宣布关门歇业,公司全部员工人数只有十几人。去年有媒体报道过该公司的试吃活动,称由该公司的人造肉饼制成的汉堡单个成本达100美元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和畜牧业减排大背景下,人造肉行业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乐观预期认为,从实验室培养出来的人造肉能实现低成本量产,让所有人实现“吃肉自由”,而且不会像传统畜牧业那样造成环境污染,不会消耗和占用大量的水、土地和饲料资源,也不会涉及侵害动物福祉的争议。但是,SCiFi Foods这家初创企业的倒闭给行业未来发展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纽约时报》此前刊文称,人造肉还没等走上餐桌就已幻灭。2016年至2022年间,人造肉产业共吸引近30亿美元投资,包括软银、卡塔尔投资局以及微软创始人盖茨等一众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下场参与。目前,人造肉产品在新加坡、以色列和美国一些地区已获准上市销售,行业领先的初创企业Eat Just和Upside Foods估值据称一度达到10亿美元规模。
不过尴尬的是,即便是Eat Just和Upside Foods这样的所谓行业领先企业,所取得的成果也乏善可陈。Eat Just上市销售的产品非常有限,早些年其向市场推出了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鸡蛋,但这跟基于动物细胞的人造肉概念还相差甚远。2017年底,该公司宣布基于动物细胞开发类似麦当劳麦乐鸡式的产品。今年5月,该公司在新加坡推出首款在零售市场上销售的人造肉产品。不过,这款打着“好肉三代”品牌、号称人造鸡肉的产品实际鸡肉蛋白含量仅为3%,其主体仍是植物蛋白。《纽约时报》记者在“好肉三代”上市前曾造访Eat Just公司并参加该公司人造鸡肉产品的试吃活动,发现所谓的人造鸡肉口感跟豆腐差不多,估计很难俘获真正爱吃肉人士的味蕾。作为Eat Just的主要竞争对手,Upside Foods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产品上市销售。
据美国“The Rest of World”网站报道,目前,全世界有近200家培养肉公司。根据亚太优质食品协会的数据,该行业去年仅筹集了2.26亿美元,比2022年的9.22亿美元大幅下降。几家硅谷培养肉初创公司要么倒闭,要么搁置了扩张计划。就连Eat Just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蒂特里克都说,“要证明培养肉可以大规模生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纽约时报》认为,人造肉没火起来的关键原因是目前的科技水平尚不足以让这种产品理念成为现实。经过多年投资研发,人造肉相关企业科技攻关均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亚太优质食品协会董事总经理米尔特·戈斯克认为,“人造肉进入大众市场的最大障碍是目前对研发和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
生物科技专家亨博德曾在学术期刊上发文称,以当前技术生产人造肉的成本太高,完全不能支持其成为人们日常所吃的食物。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研发艰难,加上制造成本高昂,使人造肉发展缓慢。
一家名为“美食研究所”的智库称,人造肉要真正实现市场普及,需要将成本降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也就是目前成本的10%左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人造肉价格贵也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因为它本来就是资本催生的产物,产品必须取悦资本,因此必须要贵。”此外,除了贵以外,细胞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生产过程非常消耗电力等能源。
朱毅表示,人造肉的另一大困境便是“不健康”。“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营养学专家给人造肉背书。”朱毅说道,“人造肉是一种过度加工食品,它高盐、高热量,虽然不含胆固醇,但是为了模仿动物肉的色香味,生产商必须用很多植物油去改善它的口感,导致其热量通常比动物肉要高。”而且人造肉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添加很多抗生素,这也不符合大众对“无添加、无抗生素”的追求。
据朱毅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人造肉”更多打的是概念牌,“其实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仿荤素食的翻版,一般以豌豆、黄豆为原料制成,并非细胞培养,不是什么高新技术”。
而不利的舆论和监管环境让人造肉的发展更艰难。美国佛罗里达州今年5月宣布禁止销售人造肉,成为美国首个封杀人造肉的州。此外,亚拉巴马州、亚利桑那州、田纳西州和艾奥瓦州也在积极跟进。英国广播公司认为,上述美国各州禁令成为美国当下“文化战争”的组成部分。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是知名共和党保守派人士。他宣称,实验室里培养出来的人造肉是“精英肉”,他反对“精英”打压畜牧业,普通民众不能被剥夺吃肉权利。Eat Just公司则表示,人们应当自由选择自己吃什么,并相信有关人造肉禁令不可能持久。
虽然目前人造肉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不过新加坡对该产业的热情依然不减。
新加坡《独立报》25日报道称,新加坡已下定决心,发展人造肉。5年前新加坡政府就表示,将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到2030年,本国生产的
农产品、将能够满足国民三成的营养需求。作为农产品“30·30”愿景的一部分,新加坡食品局采取的战略之一就是在食品科技领域增加投资,推动研发“未来食物”。
据“The Rest of World”网站报道,新加坡政府已承诺向“替代性蛋白质”领域投入2.3亿美元,用于培训相关科技人员、推动生物处理科技研发等。澳大利亚智库“食品前沿”首席执行官伊森表示,新加坡政府积极了解产业科技发展,有助于相关科技加速投入安全应用,这使得人造肉相关科技在新加坡的应用部署速度比美国或澳大利亚快很多。人造肉初创企业Vow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佩普则表示,新加坡已成为新技术测试的“完美地点”,这也是其选择在新加坡开发人造鹌鹑肉的“决定性原因”。佩普对比美国和新加坡人造肉市场称,美国人造肉市场开发成本太高,而且现在人造肉还跟政治问题挂上钩,因此“不值得”在美国投资。
富瑞金融集团分析师曾表示,新加坡这样做绝非偶然,在欠缺农业及依赖从国外进口食品的情况下,替代蛋白质有助增强本地粮食韧性。此外,新加坡一直致力于成为农业食品科技枢纽。
不过,《独立报》坦承,人造肉只在新加坡和美国的少数几家昂贵的餐馆里供应,其他人对这项技术越来越警惕,甚至持怀疑态度。记者曾探访过新加坡售卖人造肉餐食的胡贝儿肉店,发现一些食客也是出于猎奇心态。
产业专家对人造肉领域的技术攻关前景同样不看好。《纽约时报》记者采访生物科技产业专家斯通时提问说,会不会出现人造肉占美国肉类供应总量10%的情况?斯通明确表示:可能性为零。
就连人造肉产业“元老”蒂特里克也不看好人造肉产业的未来。《纽约时报》记者问他:为应对气候变化,人造肉产业花掉了30亿美元的投资,你认为这笔钱是用在其他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好还是用在人造肉领域好?蒂特里克直言,这钱还是花在其他地方更合适。
在今年初于美国举行的一场相关会议上,生物科技专家亨博德表示,未来人造肉研发或许将从产业领域重新回归学术领域,“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朱毅也表示,未来人造肉可能还是更多地作为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的一个科研方向。在商业化方面,朱毅认为,“相关企业不应只吃投资人的饭,而是应该吃消费者的饭,要努力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不是只让资本认可。”
朱毅表示,健康化将是该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他们可以更好地向中国的素食、素斋学习,不要过度加工,让食品健康起来。相关企业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要么健康、要么口感好、要么便宜,总要占一头,才能获得自己的市场。”
新浪财经公众号、24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