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MK体育app官网下载入口
新闻中心
央广网北京6月29日消息6月18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南向北进入梅雨期,自入梅以来,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地频遭强降雨侵袭。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28日至30日,黄淮南部、江汉、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及贵州、广西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地质灾害以及城乡积涝和中小河流洪水等。 面对严峻的梅雨形势,如何防范暴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记者专访了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水科学研究院长三角洪涝旱灾害防御研究所所长高玉琴。
广西桂林江河倒灌导致城市内涝积水 城市内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高玉琴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短历时、高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频频发生,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超出了原本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城市内涝发生。其次,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提升,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导效应不断凸显。在热岛效应和雨导效应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区域的大气持水能力增加、稳定性变差,热力环流加剧,导致城区更容易出现强降雨过程,且暴雨峰值更高、历时更短。 此外,城市规模的迅猛扩张导致下垫面条件快速变化。大量硬化地面减少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量。同时,市区周边的农田、林地、湿地等绿地被侵占,湖泊、河网等水体空间被填埋或改造,城市暴雨洪水的调蓄空间被缩减,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最后,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也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原因。我国城市管网普及率低,且排水系统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极端降水期间的排水需求,致使内涝灾害频频发生。 6月28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继续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进行防汛专题联合会商,视频调度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黑龙江、重庆、贵州等重点省份防指,研判汛情发展趋势,细化部署长江中下游、太湖及东北地区防汛救灾工作。 会商指出,要紧盯山洪和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病险水库度汛以及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警惕因长期强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引发的地质灾害,落实好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临灾预警“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要求,提前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如何科学做好城市内涝防范? 为应对城市内涝,高玉琴建议,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防涝要求、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重新制定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处理好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标准之间的衔接问题,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并定期维护排水设施,保障暴雨期间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防洪排涝需求,为洪水预留行蓄滞洪通道及空间,并严防非法侵占。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增加绿地、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提升城市地表的下渗和蓄滞能力。 最后,高玉琴指出,可以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和气象预测,实现动态内涝风险评估,全面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目标,及时发布精准预报预警及衍生影响信息,制定详细的科学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同时,通过手机APP、短信、社交媒体、广播等多渠道迅速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确保信息覆盖全面,公众及时知晓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综合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持续强降雨下,不少地区采取措施防范应对城市内涝。譬如,四川成都96座下穿隧道安装水位监测设备,一旦隧道路面出现积水,系统将精准、高效识别积水点位,自动分级报警,联动交通信号灯、声光报警器等,提醒车辆、行人禁止进入,并联动泵站进行抽排水工作。黑龙江哈尔滨将实施十六道街雨水系统完善工程、马家沟截流方渠排水系统完善工程、城区内涝点整治项目等8项工程,解决城市内涝问题。